YouVersion Logo
Search Icon

創世記127天靈修計劃Sample

創世記127天靈修計劃

DAY 90 OF 127

分享:神不忘記

三十六章以掃的家譜中插入了一小段西珥的原住民 – 何利人的家譜。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沒有人知道。聖經對他們的記述也非常的少。除了這裡的家譜,何利人首次出現是在創世記十四章6節,那裡記述他們在列王爭戰中被殺敗。另一次是記載在申命記二章12節和22節,只是簡單記載他們是被以掃的子孫滅絕的。這一個在摩西完成摩西五經的時候,早已不存在的民族,卻仍然由先知在聖靈的帶領下寫入了聖經。固然與介紹以掃 – 以東人有關,但我相信也有另外的原因。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的民族興起,也有許多的民族消失。他們中的許許多多的人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無人知曉,無人關心。但創造天地萬物,永恆無限的神不會忘記。因為神終必按個人的行為施行最後的審判。這就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

作為神的兒女這段經文給我們兩個提醒。首先,聖經上說審判是從神的家開始的(彼前4:17), 我們這些蒙恩的兒女當存敬畏的心度我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切莫與世俗為伍。其次,神必審判,祂不會忘記。因此,我們不需為我們在世所遭遇的不公平對待,誤會過於耿耿於懷,斤斤計較,相信申冤在主,使我們能靠主有平安,有喜樂。

禱告回應:

慈愛的天父,創造天地萬物的主。感謝祢,因為祢不會忘記,我的頭髮祢都數算過。我願凡事依靠祢,知道祢是審判活人死人的主。我願存敬畏的心度我在世寄居的日子,成為蒙祢喜悅的人,靠耶穌基督的聖名,阿門!

分享:神的忍耐和寬容

很多時候,讀到這樣的段落,會不知所云,誰是何利人西珥子孫?他們記載在這裡有什麼意義?

話說到以撒死了,兩個兒子分道揚鑣,各住各的地方。以掃住到西珥山。西珥山原有的居民就是何利人西珥的子孫。以掃娶了西珥的子孫亞拿的女兒為妻,西珥山也被以掃佔據,成為以後的以東,何利人族長的餘民也被列於居住在西珥的以掃後裔中,成為以東人。所以,西珥的子孫也列在以掃的後裔中,進一步說,也列在亞伯拉罕的族譜中。因這個緣故,在提到亞伯拉罕的族譜的地方,創世記/歷代誌上都提到西珥的子孫。

那是不是因這層關係,他們也得著了亞伯拉罕的信仰傳承呢?很可惜沒有。首先,從以掃開始,婚姻選擇上就沒有照著父親以撒和祖父亞伯拉罕的信仰去做,娶了外邦信仰的女子,以致也沒法將家族的信仰傳遞出來。其次,西珥的子孫也沒有因著以掃這層關係,認識以掃家族的信仰,認識耶和華神。以東人反而成了以色列人的世代仇敵,處處與神的百姓以色列人敵對。到後來,神在以西結書35章中發預言:「人子啊,你要面向西珥山發預言,攻擊它,對它說,主耶和華如此說:西珥山哪,我與你為敵,必向你伸手攻擊你,使你荒涼,令人驚駭。我必使你的城邑變為荒場,成為淒涼。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以東人成為遭毀滅的器皿。

從這裡我們看到,與亞伯拉罕的族譜有關,不能保證得到亞伯拉罕有的信心,亞伯拉罕有的信仰和亞伯拉罕有的祝福,肉身或家族與亞伯拉罕有關,不能保證這一切。

另外我們看到,對遭毀滅的器皿,將來要滅亡的器皿,神還是有多多的忍耐和寬容,神把他們記載在亞伯拉罕的族譜裡,也給他們生存的時間和空間,在申命記裡,神特別囑咐在曠野的以色列人:「你們弟兄以掃的子孫住在西珥,你們要經過他們的境界。他們必懼怕你們,所以你們要分外謹慎。不可與他們爭戰;他們的地,連腳掌可踏之處,我都不給你們,因我已將西珥山賜給以掃為業。你們要用錢向他們買糧吃,也要用錢向他們買水喝。」神讓西珥人看見神百姓的見證,神給他們有憐憫,有悔改的時間。神不喜悅死人之死,神盼望萬人得救。但是,人如果頑梗到底,只有自取滅亡。

反過來,舊約與以色列有關的外邦人,也不是沒有蒙福的希望,迦南女子喇合/摩押女子路得都是羨慕耶和華對以色列百姓祝福,以信心來追求和回應,而同樣得到了神的拯救和祝福。

弟兄姊妹,我們周圍是否也有一些與我們有關係的還未信主的人?是否也有些比較頑固的,我是否也應該讓他們知道和見證我的信仰,真正能使人蒙福的信仰?有多多的忍耐和寬容,去影響他們,去帶領他們來信靠耶穌基督。不要像以掃,不僅自己沒有真正的信靠神,沒有傳遞信仰,更活出反面的見證。

我們一起來用禱告來回應: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有憐憫和慈愛!感謝祢有多多的忍耐和寬容!求祢幫助我不僅自己得著真正的救恩,就是耶穌基督,而且有祢所賜憐憫和寬容的心,去對待我周圍還沒有相信祢的人,去見證傳揚祢的救恩。靠耶穌基督的聖名,阿門!

About this Plan

創世記127天靈修計劃

這是把通讀整卷創世記和每天靈修結合起來的一個計劃。每天閱讀一段經文,聆聽牧者的靈修分享,您自己也思考和默想,神藉著今天的經文對我說什麼,並且用禱告來回應當天的經文和信息。這計劃內容同時提供文字和音頻。基督之家第五家QT讀經靈修事工為整本聖經每卷書提供QT靈修計劃,歡迎使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