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日日行மாதிரி

第一个问题
“你的第一个问题会是什么?”
当年做出庭律师时,我为自己所辩护的第一个刑事案件做准备。指导我的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律师。他让我明白第一个问题有多重要。
诗篇 2:1-12
1. 诗篇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耶稣的
这段经文从头至尾讲的都是耶稣。生命中最安全的地方就是靠近耶稣。
保罗在安提阿传道时说:“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使徒行传13:32-33,引文引自诗篇2:7)
神的“受膏者”正是耶稣(诗篇2:2)。受膏者的希伯来语是“mashiah”(messiah)。这位弥撒亚就是基督,神的儿子 —— 我们所爱的那一位:“当以嘴亲子”(12节)。
《诗篇》第2篇的原始背景可能是关于某位以色列国王的。但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阅读本诗篇时,就会发现它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预先指向耶稣。人们为什么要“谋算”和“商议”,来抵挡神的儿子呢(诗篇2:1-2)?
此事的的确确发生了,并且被新约记录在案。今天的新约经文提到了此预言和耶稣的联系:从耶稣诞生的那一刻起,世上的君王就聚在一处,合谋商议虚妄的事(马太福音2:3-4)。
但本诗篇在结尾处写道:那些寻求他庇护且信靠他的人是有福的(快乐、幸运、被人嫉妒)[和合本 - 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12节第二段)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狂风骇浪,但最大的风浪莫过于耶稣再临和随之而来的审判。因此,唯一安全的地方就是“在他里面”。
主啊,感谢你,当我展望新的一年时,看到前方有那么多挑战、机遇和可能性,而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在你里面。
马太福音 2:1-18
2. 新约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耶稣的
耶稣将整部旧约都应验了。
东方三博士觉察到了耶稣诞生的重大意义。他们问道:“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2节)他们就寻找耶稣,并找到了他。当他们“看见那小孩子……,就俯伏拜那小孩子”(11节)。东方三博士明白,对于所有盼望弥赛亚的人来说,他们的希望终于实现了。
耶稣实现了神所有的应许。在昨天的经文中我们看了耶稣实现神应许的一个例子。今天我们再来看三个例子:
1 诞生地
马太看到,即使对耶稣诞生的地点,《弥迦书》5:2节都作了预言。“君王”和“牧者”正是出自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马太福音2:5-6)
2 流亡埃及
当希律王想要杀害耶稣时,约瑟一家人逃往了埃及(13节)。马太这样写道:“这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15节,参看何西阿书11:1)。
3 屠杀婴儿
希律王下令将不足两岁的男婴尽都杀掉(马太福音2:16),这又应验了耶利米书31:15节中的预言(马太福音2:17-18 参看佩泊的补充。)
主耶稣啊,今天,我要俯伏敬拜你!我愿向你献上一切——我的生命,我的所有。
创世记 2:18-4:16
3. 圣经的第一个问题有关神的良善
你是否曾怀疑过神的作为,认为他的做法不是最好的?即便明知是神不喜悦的事,你是否还想尝试?
神赐给人类所需用的一切。他创造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享用。神会供应我们一切需要。创造的顶点是人。通过创造其他人,神解决了人缺乏伙伴的问题:“那人独居不好”(2:18)。
婚姻是神赐下的美好礼物,也是解开孤独感的钥匙:“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24节)婚姻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终生联合。在这个联合里,神赐下了另一个美好礼物,即性。婚姻里的男女可以自由自在、毫无羞耻地享受性(25节)。
然而,即便神有这么丰盛美好的供应,人类还是不满足,还想要更多。始祖向诱惑屈服,偷吃了禁果。
诱惑源于人对神的不信。这就是圣经中的第一个问题:“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3:1)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魔鬼的最大谎言,那就是神不希望你过得幸福。
夏娃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与蛇对话。我们被造是为了与神对话,而不是与魔鬼。
化身为蛇的魔鬼愚弄了夏娃。魔鬼让夏娃以为犯罪不会带来不良后果:“你们不一定死”(4节)。魔鬼诬蔑神,指责他的动机不纯,魔鬼说:“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5节)其实,在人吃禁果之前,就已经吞下了魔鬼的谎言。
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看起来“好作食物”,又“悦人的眼目”,还能“使人有智慧”(6节),这正是诱惑给人的感觉。于是亚当和夏娃犯了罪。犯罪后,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掩盖,始祖也不例外:“(他们)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7节)
4. 神所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你的
亚当和夏娃犯罪后,他们与神的亲密关系就破裂了。当他们听见神走近时,便藏了起来(8节)。然而,神立即开始寻找他们。神在圣经中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在哪里?”(9节)神并没有放弃堕落的人。
无论你在何处跌倒,神都会在那里寻找你,神希望重建和你的亲密关系。 神对蛇说,夏娃的一个后裔将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15节第二段)。打碎蛇头的那位后裔正是耶稣。但神也会为此付上代价——“你(蛇)要伤他的脚跟”。在此,我们可以稍稍想见,为了重建与人类的关系,神付上了怎样的代价。耶稣在十字架上彻底打败了魔鬼撒旦,但他也献上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所流的宝血,我们罪得赦免,与神的关系得以恢复。
5. 人类所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责任的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9节第二段)。这个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对他人负有责任呢?
人类堕落的结果就是与神的关系破裂。对此,亚当和夏娃互相指责(11,12节)。我们在第四章中看到,亚当和夏娃的孩子们也不和睦。争论、冲突、战争由此开始,并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尽量避免争论,即便赢了,又有何益处呢? 因为争论本身会带来巨大毁坏。
该隐因为自己的兄弟亚伯而发怒。神继续质问该隐:“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4:6-7)
你要么制伏罪(如今是通过十字架和复活的大能以及圣灵的帮助),要么被罪制伏。该隐的例子就属后者,他杀死了自己的兄弟(8节)。神又问该隐另一个问题:“你兄弟亚伯在哪里?”(9节第一段)。
该隐反问神,这就是圣经所记载的,人类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9节第二段)该隐在逃避责任,他实际上是在说:“我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责任看顾别人吗?”
圣经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当然有责任看顾别人。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无论是所在的城市、国家还是在这个地球上,我们都不能免除责任。全球每天有3万个孩子会因极度贫困而死亡,而我们不能以一句“这不是我的责任”就一推了事。
你不但对其他人负有责任,还要将祝福带给朋友、家人和身边的所有人,且要尽可能给更多人的生命带来改变。
主啊,感谢你对我的奇妙大爱。感谢你创造了如此绚丽无比的世界,让我们享用。感谢你一直在找寻我。通过耶稣的死,你让我重回你的怀抱。主啊,在这新的一年里,请激发我的潜能,让我能改变他人的生命。
佩泊的补充
马太福音2:16
“希律见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博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
每当读这段经文时,我都感到无比心痛。仅仅因担忧自己地位不保,希律王就对弱者犯下了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你是否也有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置他人安危于不顾的时候?
今日金句: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记2:24)
References
Copyright © 1954, 1958, 1962, 1964, 1965, 1987 by The Lockman Foundation
Used by permission. (www.Lockman.org)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Scripture quotations taken from 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Anglicised
Copyright © 1979, 1984, 2011 Biblica, formerly International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of Hodder & Stoughton Publishers, an Hachette UK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NIV’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Biblica
UK trademark number 1448790.
இந்த திட்டத்தைப் பற்றி

本灵修小品的作者是甘力克和佩泊夫妇。它包含旧约、新约和诗篇(或箴言)三部分。本灵修集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在一年内读完整本圣经。通过力克和佩泊的讲解,读者将更深刻认识神的话,晓得如何把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耶稣建立更深刻的连接。
More
சம்பந்தப்பட்ட திட்டங்கள்

வனாந்தர அதிசயம்

நெருக்கத்திலே உம்மை அழைத்தேன் - சங்கீதம் 27 - சகோதரன் சித்தார்த்தன்

ரூத் புத்தகத்திலிருந்து கற்க வேண்டிய பாடங்கள்

தேவனின் நோக்கத்தையே முன் வைத்து வாழும் ஒரு வாழ்வு

ஆண்டவருக்காக தொடர்ந்து ஓடுவது எப்படி

சவாலான உலகில் இதயத்தைக் காத்தல்

பகுத்தறிய கற்றுக்கொள்ளுங்கள்

உணர்ச்சியின் அடிப்படையிலான ஆத்மீகப் போராட்டங்களை மேற்கொள்வது

ஆண்டவருடைய கணக்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