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普天下去!預覽

誰是我的鄰舍?
原文作者:小司當東(S. George Thomas)
有一天,一個律法師來問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看著他,與其回答他的問題,反而問他:「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 念的是怎樣呢?」沒有遲疑地,律法師脫口而出:「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耶穌在肯定了律法師的回答後,叫他照著如此行,就可承受永生。那律法師對於要愛神這一點,沒有疑問,可是他想要得到澄清,於是他繼續追問耶穌:「 誰是我的鄰舍呢?」換句話說,他的意思是:「 請告訴我,我必須愛誰 ,又不必愛誰 。」我必須接納誰?又可以拒絕什麼人呢?我應該去關心誰?又可以忽略誰呢?難道不是有些人值得被愛,有些人卻不值得嗎?
耶穌再一次拒絕回答他的問題,取而代之,他說了一個故事。那情況看起來甚是滑稽;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回以:「從前,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你能想像那律法師的沮喪嗎?他原本只想要一個簡單的答案,耶穌卻開始講述有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的故事。但這不只是一個故事。耶穌特意在這個故事中注入了寓意、深度和細節,以揭露我們為了拒絕關心他人和與身邊的人聯繫而使用的藉口。
那天在場每一個聽耶穌講道的人都很清楚,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蜿蜒 18 英里,穿過群山,海拔下降約 3,300 英尺。這是一條每個人都會避免夜行的路,因為它以盜匪出沒而臭名昭彰。
果不其然,男子遭到劫匪的襲擊,被剝光衣服,打昏後丟進溝裡等死。終於,有一個祭司騎馬經過,在那個時代,祭司是以色列民中最富裕、最有權勢且受尊敬的人。身為政治與宗教領袖,他們是猶太社會的頂尖族群。當這個祭司在路邊看見這滿身是血,躺在塵土中的人時,他將馬車轉到路的另一邊,繞道繼續前行。又有一個利未人——另一位宗教領袖——在祭司之後來到這地方。他看見那個人被強盜打得渾身是傷,害怕自己生命也有危險,快快地走過不敢停留。
故事敘述到此,耶穌大膽地引入一個撒馬利亞人作為故事的英雄。這裡看似不尋常的原因是:猶太人不僅僅不喜歡撒馬利亞人,還鄙視 他們!猶太人對撒馬利亞人的敵意是如此地深,甚至在猶太會堂唱歌嘲笑他們有多愚蠢!在公元一世紀甚至有證據顯明,他們在猶太會堂向神禱告,祈求神拒絕讓撒馬利亞人進入永生!你可以想像他們的禱告嗎?「神啊,我為我的妻子、孩子,還有我的父母禱告。喔,對了,請祢不要讓任何一個撒馬利亞人上天堂。感謝神,阿們!
耶穌很清楚猶太人對撒馬利亞人根深蒂固的敵意,但祂卻慎重且意味深長地選擇撒馬利亞人作為祂故事中的英雄。當那個撒馬利亞人上前看那受了傷的人,他的心滿是同情 。他為那人清理了傷口,做了及時的處理,然後將他放在自己的驢子上,載到鄰近的城鎮(多半是猶太人的鎮 ) ,還為那個受傷的人在旅舍訂了一間房,並付清了款項 。
耶穌給故事做結尾之際,轉身問那律法師:「你 認為誰是那個重傷者的鄰舍呢?」律法師低頭看著地面,連「是撒馬利亞人」都不敢說。 相反,他小聲咕噥著說:「是憐憫他的。」 耶穌回答說:「你去照樣行吧。」(路加福音 10:36-37)
祭司、利未人和撒馬利亞人之間,有什麼主要的不同之處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同情心。當那個撒馬利亞人看見那哥受傷的人,他並沒有說:「真是活該。」任何一個人蠢到冒著危險,走上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那條崎嶇山路,就應該為自己愚蠢的選擇負責。相反,他救了他,並把他載到別處去醫治他。
今天就捫心自問,「誰是我的鄰舍?」他們是那些被這世界的「暴徒和盗贼」搶劫的人——他們恐懼、絕望、悲傷、痛苦、貧窮、生病、憎恨、無望、悲慘——他們被狠狠打擊,並遭遺棄等死。他們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來自各行各業 。無人能倖免,無人不受影響。
我們是否置身事外?是否假裝看不見別人的痛苦,並匆忙過著自己的日子呢?我們是不是對自己說:「我會為他們代禱」,然後就繼續做自己的事?抑或我們跟隨內心的同情付諸行動?我們能否停下手中的事——即使看來是好的、屬靈的事情——然後蹲下身去關心正在經歷痛苦的人?那些迷失、孤單的人。讓我們伸出手,引導他們到一個能夠找到生命、盼望與醫治的地方。
請求神幫助你向周遭的人付出關懷——你的鄰舍、同事,以及你所碰到的人。請求神在你心中激起對他們的愛和憐憫,並關心他們的需要。求神給你勇氣和智慧去與他們並肩同行,帶給他們盼望和生命。
憐憫能看穿罪惡男女的傲慢,直達人們的破碎靈魂⋯⋯滲入迫切需要神的恩典的內心。
——麥特·錢德勒(Matt Chandler)
背誦經文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 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羅馬書 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