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大英聖書公會決定將《聖經》翻譯成北京地區普遍使用的漢語。該項目最初由以下幾個人開始:美國聖公會(American Episcopal Church Mission)的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1831-1906);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 Society)的艾約瑟(Joseph Edkins;1823-1905);美國長老會(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的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英行教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的包約翰(John Shaw Burdon;1827-1907);美部會(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的白漢理(Henry Blodget;1825-1903)。其中,從專案開始到完成,一直參與其中的只有施約瑟一人。
《新約》的翻譯工作由全體委員共同完成,每個人各自負責翻譯一部分。翻譯完成後,交由委員會其他成員編輯修改;然後,譯者會進一步修改譯文;最後,委員會共同聚集,對譯文進行終審。與許多其他翻譯項目一樣,該項目也有中國學者參與其中,然而,他們的名字並沒有被提及。1870年,《新約》完成,並由大英聖書公會、美國聖經公會、蘇格蘭聖經公會聯合出版了分成幾冊的版本。1872年,他們以合訂本的形式出版了新的修訂版;這個版本在國內廣受歡迎,幾乎取代了所有文理(文言文)和合譯本。雖然《北京官話譯本》並不是第一本官話的《聖經》譯本(早於1854年就有改編自《委辦譯本》的《南京官話譯本》),但卻是被普遍認為最成功的。
《舊約》翻譯工作的擔子完全落在施約瑟的肩膀上。施約瑟出生於猶太家庭,年少時在傳統的猶太學校接受教育。他對希伯來語的瞭解,在中國自然無人可比。他的漢語(甚至文言文)水準在西方傳教士中,也是最好的。1874年,《舊約》出版,成為中文《聖經》翻譯史上,第一個直接譯自希伯來原文的譯本。我們當前數字化專案的《舊約》部分,就是根據這個譯本進行的。儘管新舊約的風格並不十分統一,施約瑟所翻譯的《舊約》比《新約》部分更勝一籌,出版後更是受到一致的好評和歡迎。
從歷史上看,「北京譯本」一詞僅指《新約》。然而在1878年,《新約》(1872年)和《舊約》(1874年)以合訂本的形式出版。從此,《北京官話譯本》涵蓋新舊約。之後,施約瑟修改了整本《聖經》,並於1899年出版。後來,施約瑟也參與了淺文理譯本的翻譯工作。在他的一生中,施約瑟貢獻了整整32年時間,專注於聖經翻譯。這在中文《聖經》的翻譯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他被美國聖經公會冠以「譯經王子」的稱號。
《北京官話譯本》之所以著名,除了其在學術界地位之高,還因為它所使用的神的名字。作為基督新教的譯本,《北京官話譯本》用天主而不是上帝(為美國傳教士普遍使用);用主而不是音譯的耶和華(Jehovah)。然而,在後者的譯名上,施約瑟並沒有統一。當上帝的名以耶和華天主,或主耶和華出現時,他仍使用耶和華而非主。然而,在後來的修訂版中,他完全刪去了耶和華這個譯名。